*强移动芯:高通PK英伟达;运营商上演“4G抢人”大战;三五年内手机将可“自充电”
发布日期:2015-07-27
1、高通和英伟达的移动芯片谁更强?
2、中联通**出场 运营商上演“4G抢人”
3、IDC:2月国内智能终端出货量环比降25.1%
4、央行:支付额度设限将征求公众意见
5、三五年内手机将可“自充电”
▲高通和英伟达的移动芯片谁更强?
高通在上个月的MWC展上带来了新款骁龙801移动芯片,我们也已经看过了它和前任骁龙800在性能上的对比。那么骁龙801和Nvidia当前的**芯片Tegra K1又孰强孰弱呢?科技网站PhoneArena日前就对这两款芯片的优劣进行了分析:
Tegra K1预计会在今年夏天之前出现在Android设备身上。对于这款芯片来说,四个Cortex A15处理核心(还有一个低性能附属核心)并非是**亮点,在它身上*为引人注目的,是192核心的Kepler GPU。没错,桌面级的Kepler显卡即将拥有自己的移动版本,不管你在玩Android游戏时是不是用得到那么大的图形性能。当然除了游戏之外,4K视频渲染,还有实时面部表情覆盖还是需要Kepler GPU所拥有的图形性能。
骁龙801的Adreno 330 GPU采用了578MHz的主频,而Tegra K1的Kepler GPU主频达到了950MHz,所以后者在功耗和发热上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Nvidia声称,K1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Xbox 360和PS3,但能耗却要比这两款家用机更低。不过考虑到K1参考设备运行时的耗电达到了惊人的35-40瓦,所以对于移动设备而言,K1的能耗可能依然需要一些优化。Nvidia表示,他们将会把K1的功耗降至2W左右(非峰值负荷),这也基本上和骁龙801处在了同一水平。
K1和骁龙801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跑分成绩可供参考,因为装备这两款芯片的设备还非常有限。不过下面的图表应该能让我们大致了解到K1的性能表现,以及骁龙801及其他一些即将问世的芯片和它之间的差距。
总的来说,32位和64位版的Tegra K1在原始性能方面没有太大差别,对比骁龙801都高出了20%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量都是在K1的参考平台上完成的,而骁龙801目前已经被实际的智能手机所采用了。
此外,虽然Kepler GPU在图形性能上存在一定优势,但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也有许多无法被超越的价值,比如多频LTE,所以厂商可能会更喜欢后者的产品。所以说,想要去测量Tegra K1真正的表现,我们还需要等待配备它的实际产品问世之后再做判断。(来源:搜狐IT Eskimo)
▲中联通**出场 运营商上演“4G抢人”
近日,作为三大运营商中**一个启动4G服务的企业,中国联通在深圳上演了一场**大戏。在规模**的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公布了自己的4G策略,以4G和3G一体化的方式重新定义资费、网络、终端、服务和用户数。至此,三大运营商火力全开,4G市场竞争再次升温——比资费、比覆盖、比网速、比产业链、比服务,移动通信市场的4G抢人赛正式开赛。
联通一体化策略 消弭对手凌厉攻势
无论4G发牌前还是发牌后,中国移动“激进”的4G策略让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中国移动称要在2014年卖1亿部4G终端,在去年已经建设20万个TD-LTE基站基础上,再建30万个基站,成为全球**的4G网络,加之100Mbps网速的4G宣传也让用户充满向往。因此在4G网络建设上落后于中国移动的联通和电信,面对竞争企业的凌厉攻势,必须想出有效办法。
在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要推行“4G/3G一体化网络建设”。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说:“4G/3G业务一体化,包括网络打通、终端一体化、资费统一、品牌共享。”中国联通市场营销部总经理熊昱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将一体化战略细化到市场推动的每个细节上,如:推出4G/3G一体化资费,用户不受3G合约和优惠条件影响,都可以向4G升级。
4G定制终端要求LTE+42M四模(TD-LTE/FDD LTE/WCDMA/GSM)手机,实现4G/3G终端一体化;LTE与WCDMA网络一体化建设,WCDMA全网向42M升级,打造成联通精品网络,在热点地区建设LTE。
“所谓4G/3G一体化的策略就是我们的用户不分4G还是3G,用户在一般情况下,是在用3G网络,但在一些热点地区,上网的人多,就会用到4G网络。”熊昱说。也就是说,无论用户是用4G的终端,还是用支持42Mbps网速的3G终端,都可以选择4G/3G一体化套餐,这个套餐是很有竞争力的。
一体化策略会给用户很好的感知和体验,现在单一应用,即使是高清电视的带宽也仅是2M~3M,42M的网速已经可以满足需求。按这一统计口径,目前,中国联通一体化用户有1.23亿人。“今年年底大概能达到1.7亿到1.8亿人。”熊昱说。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联通的一体化策略,无疑是希望借助WCDMA商用积累的网络覆盖、产业链和升级到42M网速三大优势,抵消中国移动在4G上的先发优势,稳定市场,缩短4G网络建设不足的空窗期。同时,中国联通也在积极建设4G网络,目前已经开通4G业务的有25个城市,在今年年底开通300个以上城市,无线网络总投资2014年不低于200亿元。 (来源:赛迪)
▲IDC:2月国内智能终端出货量环比降25.1%
上周末,IDC发布《中国智能终端(SCD)市场月度跟踪报告》显示,2014年2月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出货量约为3787万台,环比下降25.1%,同比去年2月上涨了6.5%。其中,台式机出货量达到了236万台,笔记本出货量149万台,平板电脑出货量205万台,智能手机出货量2820万台。
IDC中国负责智能终端市场研究的**分析师刘楠说:“从月度数据来看,2014年2月智能终端市场的出货量环比下降明显,主要是由于春节对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而综合前两个月的出货量来看,市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1%,略好于我们的预期。”
IDC预计,2014年中国智能终端整体出货量将达到5.1亿台,较2013年上涨17.4%,其中台式机出货量3776万台,笔记本出货量2325万台,平板电脑出货量2930万台,智能手机出货量4.28亿台。
IDC中国负责终端系统研究的总监王吉平预计:“今年随着更多不同形态的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如PC平板二合一、大尺寸具有通话功能的平板电脑等,差异化也将成为未来一年市场竞争的热点。”
▲央行:支付额度设限将征求公众意见
央行屡屡对互联网金融放出监管令,引发市场的多种猜测。昨日央行正面回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些产品,如二维码、虚拟信用卡等仍存在风险。而对于此前流传的央行将限制支付企业支付额度的传言,央行表示,《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确实存在,但*终出台还需征求公众意见。
暂停相关业务意在防范风险
此前网络传言称,央行将控制第三方企业的转账限额。央行昨日表示,虽然传言是真的,但目前仅处于央行职能司局与机构小范围讨论的阶段。
根据网传版本,央行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这是央行和一些支付机构之间进行‘点对点’沟通的**工作底稿。这个办法的重心不在具体额度上,而是在业务及流程的各项风险控制上。”央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限额标准仅是综合考虑近年来主要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均交易以及反洗钱要求等提出的初步意见,对《征求意见稿》涉及的重大问题,还需要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此外,对于此前暂停的二维码、虚拟信用卡等产品,央行再度表示这两项业务只是暂停不是终止,而暂停这两项业务皆因其存在安全风险。
鼓励互联网创新理念并没变
刚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没兴奋多久,就被央行连连监管。有市场人士担心,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恐怕将遭到遏制。不过,央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鼓励互联网创新的理念并没有变,监管互联网金融需要遵循5大原则。
央行表示,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应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避免因某种金融业务创新导致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不能因此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转化,进而降低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
此外,央行表示,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应当给予积极支持,也应当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但必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属性和金融风险属性,鼓励创新就要包容失误,但要把失误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北京晨报姜樊)
▲三五年内手机将可“自充电”
日前,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见识了这种全新能源供给模式。在纳米能源所的展厅里,记者拿起一个小塑料球,轻轻一晃,十几盏LED灯“唰”地一下全被点亮了;再戴上一副粉色格子的手套,双手轻轻摩擦、拍打,马上就有电流产生;朝一个鼠标大小的摩擦电发电机轻轻吹气,一旁的报警器立即尖叫……
据介绍,摩擦电发电机由王中林院士在2012年1月**研发成功。与传统的电磁感应式发电机和摩擦起电机原理完全不同,摩擦电发电机利用的是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的耦合,同时配合薄层式电极的设计,实现电流的有效输出。
未来,摩擦电发电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收集人们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能量,给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王中林介绍,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可以利用摩擦电发电机技术,实现手机的“自充电”,比如,把微型的发电装置放在鞋里、腿上甚至衣服里,通过来回走动甚至衣襟的摆动,都能实现给手机充电。
此外,人们走路时踏过植入摩擦电发电机的路面,同样能实现发电现象。目前,王中林已经在尝试和国内一些地铁公司接洽,希望能将这一技术应用在人流密集的地铁站,从而收集大量被浪费掉的能源。
据王中林透露,未来人们遭遇空难、地震等重大灾难时,可以通过这些自带发电设备传输救援信号,为搜救人员提供重要位置信息。
神奇的摩擦电发电机技术成本很低,主要部件由有机材料和常见金属构成,用量很少,非常适合大规模产业化推广。这也给化学和材料领域增加了非常多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机会,甚至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并带动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来源:北京日报)